[18] 勉斋为官行政、讲学传道确与朱子风格近似。
近者说则亲,远者说则附,亲近而附远,孝子之道也。可见,曾子发展了孔子的修己之说,其修身包含身和心,可以说是身心双修,合内外之道,以孝为枢纽,把修养论和工夫论结合起来,以构建其思想体系,成就其圣贤人格。
此虽固然,但曾子平日是个刚毅有力量、壁立千仞底人,观其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学派把孝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选官制度上,汉代把孝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标准,举孝廉,察举善事父母、做事廉正的人做官。此更以孝悌解本,以仁释道也。到了他的门弟子,以为人伦之中独有父子一伦最为亲切,所以便把这一伦提出来格外注意,格外用功……便把一切伦理都包括在‘孝字之内。
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曾子学派的修身首先落实在立身。这就是《易传》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义。
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今天,我们认识物性与人性,尤其应注重吸纳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传统哲学认为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道德,这个观念是狭隘的。在格物致知即实践产生认识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观象思维的认知方法,值得认真总结。
成就人的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中国哲学对生命的理解,要批判借鉴和发扬西方自然科学传统,深入研究宇宙自然,一方面继续探究生命的奥妙,另一方面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与增强人类生存的能力。
也就是说,万物与人和谐共生,仍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和谐共生,不存在脱离了人类需要的抽象的万物与人的和谐共生。考察《易传》和整个中国哲学,笔者认为,大致可以把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为基础,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以诚仁义礼智以及格物致知为行动法则,以参赞化育为核心,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虽然如此,万物与人和谐共生也不是自然实现的,不仅需要人的参赞化育,而且也需要自然朝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哲学是生生之学。
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万物与人性的内在结构,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深层次的参赞化育。诚则能行仁道,能够关爱生命,成就生命。人有需求,就有满足需求的愿望。然而,每个人在不同时空里的处境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要实现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段的生生,其具体的措施与内容是不一样的,是需要随时变易和损益的。
二是仁就是爱自己与爱他人,也就是成就自己与成就他人,就是生生。所以,在成人问题上,权利与义务是一对重要范畴,就是成就一个人,要尊重他的权利,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促进他的权利的实现,同时要培养他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
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中国先哲强调万物一体,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我们今天强调绿色生态,古今一脉相承。
构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管理制度等是要保障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中国古代的观象思维,被中医证明对认识有机生命整体有一定优势,需要加以重视,当然也有必要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来加以深化理解。一是诚乃立身处事之本。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是说生生哲学的宗旨就是成就万物与人,最终是要成就人。唯变所适总会面临具体的场境和问题,只有通过智认识了所面临的具体场境和问题,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引入认知科学。要有权利,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其次是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其次是化育,化育包括化育什么和如何化育两个方面。
四是成就自己和他人需要通过义即合宜的方式来实现。五是义要通过智来实现。
人的合理需求是有历史性的,是与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要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来认识合理需求。中国哲学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要为当代世界哲学作出贡献,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生哲学。
六是有认知科学就需要格物,通过格物才能致知。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是说万物与人继天而生,贯穿人性、物性于其中,我们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物性,因应人性和物性来进行参赞化育。参赞化育是个手段问题,但没有这个手段,就没有成就人这个目的。合理需求的问题也是生生哲学研究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
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完成不了参赞化育这一艰巨任务。如何化育?这里面就涉及一个义的问题,解决了义的问题,化育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要满足需求,就要有权利。人们也需要通过加强学习,扩大视野,一方面挖掘自身需求,另一方面校正并形成合理需求。
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只有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才是可持续的,成人才是可持续的。生生哲学在成人宗旨问题上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描绘的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理想道路是一致的。
宋明理学忽视了义的认知科学问题,以为修德就能增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需要进行转化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格物致知,就是实践产生认识、产生理论。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极其丰富,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研究。
同时,在成人的问题上,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首先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成就自己和他人,不能只是有良好的愿望,而是要实实在在具体地去实行。
传统意义上的天道唯善观念需要加以纠正,天道需要借助人的实践需要来把握方向,而不是相反《韩非子》之物理的重要内涵是:依照事物之必然而规定事物之当然。
……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倚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孔子之后的儒家典籍,《易传》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提法。
文章发布:2025-04-05 19:11:59
评论列表
唯有君子甚至圣人至人神人[⑨],才有享受自由的资格。
索嘎